郑人逃暑(郑人逃暑的拙体现在哪)今日资讯_生活知识_资讯频道_产业地网产业地网

产业地网
家庭维修生活网站

郑人逃暑(郑人逃暑的拙体现在哪)今日资讯

温馨提示:维修家电产业地网提供专业维修:400-966-8255

郑人逃暑

原文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④从阴。及至暮,反⑤席 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⑥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⑦于身。其阴逾⑧去⑨,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衽(rèn):卧席 4.以:为了,目的是。 5.及:等到 6.反:通“返”,返回。 7.徙(xǐ):移动 8.濡(rú):沾湿 9.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0.去:离开 11.至:到 12.去:距离 13.席:睡 14从:跟从 15.暮:黄昏 16.露:(汗)水

翻译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注释: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迁移

4.衽(rěn):卧席

5.以:为了,目的是

6.及:直(到)

7.至:助词不译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了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15.去:离开

全文翻译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句翻译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赏析

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

作品出处: 《太平御览·人事部》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据说书成之后,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作者介绍

李昉 简介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门荫入仕,补任太庙斋郎、太子校书。后汉时期,进士及第,授秘书郎,累迁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世宗时期,出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建立后,担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知衡州。宋太宗时,担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时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撰写诰命共三十余年,参与编写《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著有文集五十卷,如今已佚。

李穆 简介

李穆(510年~586年),字显庆,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出身陇西李氏。北魏至隋朝名臣,高平都督李斌之孙。

出身将门,战功卓著。北魏时期,追随宇文泰消灭侯莫陈悦,迎接孝武帝元修迁都,授都督、永平县子。大统四年(538年),参加邙山之战,营救宇文泰于险境,封为武安郡公。北周建立后,得罪太师宇文护,罢官夺职。武成帝即位后,恢复权位,累拜上柱国、太傅,并州总管,封为申国公,家族子弟广被恩泽。北周末年,支持随国公杨坚担任相国、平定蜀国公尉迟迥叛乱和改朝换代,拜太师,赐予丹书铁券,拥有“赞拜不名、无反不死”特权,支持迁都大兴城。

开皇六年(586年),病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七,加赠冀州刺史,谥号为明。

徐铉简介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五代到北宋时期大臣、学者、书法家,江都少尹徐延休之子。

徐铉十岁能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合称“韩徐”。初仕杨吴,担任校书郎。再仕南唐,历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跟随随后主李煜归顺北宋,历任太子率更令、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年,因事贬为静难军行军司马,病逝于任上,时年七十六岁。

工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合称“江东二徐”。联合句中正、葛湍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参与编纂《文苑英华》,著有个人文集30卷,《质疑论》若干卷。徐铉在文字、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成就十分突出,《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均收录有其作品。

郑人逃暑 原文+翻译

【语法(拼音)】郑人逃暑(zhèn rén táo shǔ)【原文】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之下者②,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④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⑤.其阴逾⑥去,而 ...

郑人逃暑的翻译及注释

郑人逃暑的翻译及注释如下: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苻子》

译文: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

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看待并解决新的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要懂得融会贯通。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徙(xǐ):迁移,移动。衽(rèn):卧席。以:(用)来。及:等到。

赞(0) 打赏
欢迎转载分享:产业地网 » 郑人逃暑(郑人逃暑的拙体现在哪)今日资讯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产业地网

在线报修网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