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字或500字的音乐感想或音乐感悟
记得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曾说,对于同样的音乐一千个听众可能就有一千种解读、一千种感受。也许音乐的本质在于审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对于一些音乐作品也许未能读懂或深究,但是对于其中的美有不同的体会。对于我——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而言,上音乐欣赏课是一个从找工作压力中放松心情、感受美妙的机会,我从中也获益匪浅。
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音乐剧的魅力。《歌剧魅影》这部令全球无数观众动容的经典音乐剧被导演乔尔·舒马赫搬上了荧幕,极尽奢华的高成本制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杰罗德·巴特勒(男主角扮演者),埃米·罗苏姆(克里斯汀扮演者)和帕特里克·威尔逊(拉奥尔扮演者)共同演绎了这段惊心动魄的三角爱情故事。黑夜之歌响起,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却又光怪陆离。夜晚,在剧院的顶楼上,两人互诉心中的爱恋,而魅影看到了这令他嫉妒的场面。这首男女声二重唱是这部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有时歌曲旋律平稳流畅,有时跌宕起伏。这种旋律恰似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感,给人以震撼的感受。此外,《High School Musical》这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音乐剧也给我们带来了令人震撼的视听享受。《What I’ve Been Looking For》、《Start of something new》和《All for one》都是电影中我比较喜欢的歌曲。有的歌曲以轻快的节奏,流行音乐的方式释放出了学生们内心对暑假的渴望,歌曲前半部分是以每个人唱一小段为主,到了后期,则是以合唱为主,气势很宏伟,充满活力,充满青春的气息。通过一些精彩的音乐剧,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音乐的美妙。
除了音乐剧以外,一些作品是世界名曲和动画片的完美结合以此体现音乐之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和《小巫师》是很出色的作品。其中,《小巫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是法国近代作曲家杜卡斯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这一段动画片的情节几乎完全是依据原曲而创作的。开始演奏下来大约十分钟,音乐的形象性非常鲜明,乐曲开头的引子很快就渲染出将要施展法术的神秘色彩。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的接续、组合代表魔法咒语,音型跳跃,幽默而滑稽,描绘出笤帚勤快而不怀好意地打水,并且伴随着小巫师的主题。描绘他自鸣得意,不知道祸事将至。在滑稽和快乐的气氛中,音乐开始推向高潮,不祥之兆开始显露,局面快要失去控制了,一次强烈的高潮代表小巫师抄起斧头把笤帚劈碎,情况变得更糟,祸惹得越来越大。一片混乱,全体乐器在各自发挥,来模仿和表现大水的汹涌咆哮,并爆发出幸灾乐祸的哄堂大笑。这时师傅回来,收回咒语,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民歌又以一种纯朴的方式给人以美的感受。课上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是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艺术形象十分鲜明,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非常生动,另一方面是它勾起我对高中合唱表演的回忆,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曾经合唱这首歌而在比赛中获得最佳创意奖。形象鲜明是《龙船调》的一大艺术特点。这首民歌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土家儿女们的直率、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歌曲在表情达意时展示出土家儿女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直言爽朗的性格,同时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歌中唱到: 女: (白) 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男: (白) 我就来推你嘛! 《龙船调》把土家小伙子、妹娃的思想情感用爽朗、欢快、高兴、愉悦、高昂的格调表现得淋漓尽致,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直观感觉。仿佛那窈窕隽秀、俊美、灵巧、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土家妹娃与率直大胆、爽朗质朴、高大强悍的土家小伙子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在眼前,强壮的土家小伙子在那清江河的渡口将妹娃扶上渡船,对唱着形象鲜明、语言生动、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而又欢快的《龙调》,手撑摆船的舵,将妹娃渡过彼岸。这充分表现出土家小伙子与妹娃直率、大胆、开朗、活泼的性格,完全不同于那种雕饰、娇柔、做作的表现公子,小姐思想情感的格调,给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增添了无限生机和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民歌以纯朴的方式给人以美的感受,由《龙船调》可见一斑。
谈到《龙船调》,自然令人想起它的主唱——宋祖英。在音乐欣赏课上,除了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以外,对音乐家的了解也能增长我们对音乐的认识。对于宋祖英,有的人说她是一个传奇。一个湘西小镇里的苗家女子,唱着山歌一路从湘西走到长沙,从长沙来到北京,从北京闯入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纵情放歌,格莱美大奖也青睐于她,她有感谢的老师、幸福的家庭,她的歌声放飞在世界……这位出色的音乐家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宋祖英是地道的农家女儿,小学毕业前连县城都没去过,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诚实本分的农民。宋祖英八九岁就帮父母下地干活。十二岁那年,父亲因病突然去世,柔弱瘦削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她和弟弟、妹妹。宋祖英开始帮母亲分担重负,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那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哼唱山歌。六岁那年,她背上了小学生的书包。学校离家很远,一路上全是险峻的山间小道,要翻过两座山梁,涉过三条溪流,走一趟就得花去大半天,每星期只有周六才能回家。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宋祖英在初中毕业时,抓住了幸运的机会参加训练参加了剧团。在具有出色演唱天赋的条件下,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梦想。其实,人生何不是如此?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磨难,最重要的是看每个人用什么态度怎么去对待,而每个人得到的成功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历程。我们在看一些名人的成功时,别总是一味羡慕他们头顶上的光环,其实他们背后的艰辛更能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对他们的敬意更深。
音乐欣赏给我带来快乐和启发。在感受音乐的美妙的同时,我也受到不少启发。在生活里,可以把音乐作为心情调剂品,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理查德 克莱德曼)-脆弱的心 听后感
理查德·克莱德曼,著名钢琴家, 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5岁开始习琴,6岁时被誉为天才,随即进入巴黎国立音乐戏剧学院学习。16岁开始演奏自作曲。1977年,独奏《水边的阿狄丽娜》,引起轰动。1990年,以《致艾德琳之诗》获得世界上惟一的金钢琴奖。
[编辑本段]艺术才能
理查德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他改编、演奏并出版的乐曲包括《红太阳》、《一条 大河》、《梁祝》以及《花心》等等。理查德·克莱德曼浪漫的钢琴诗人法国钢琴艺术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一位用琴声来传递浪漫的人。他弹的钢琴曲,音色华丽、旋律优雅。他演奏的《致艾德琳的诗》、《心曲》、《爱的旋律》、《异国情》、《爱的乐章》等曲子,如同一首首浪漫的钢琴诗,激发出人们对生活的爱,唤醒那些沉睡在心中的浪漫情怀。每当提到这位“世界现代钢琴王子”,我们心里就会想到“爱”和“浪漫”。这些年来,理查德·克莱德曼以琴键间流淌出的爱与浪漫,感动了世界,也与中国结下了情谊。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个蓝眼睛的钢琴诗人,还与许多中国朋友结成“异国情”。其中,还包括三个小朋友呢,你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别急,故事要从头慢慢说起。
[编辑本段]音乐道路
a. 心曲
1953年12月28日,理查德·克莱德曼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小镇上。
早在3岁时,理查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天,爸爸回家后,拿出一个像文具盒的东西,上面带着两排密密的小方孔,把它放在嘴边,左右移动了几下,就吹出了动听的音乐。理查德感觉很好奇,爸爸告诉他说:“这是一种乐器,它叫口琴,你来试试。” 理查德接过口琴,使劲去吹,听到了一种难听的响声,把自己都吓了一跳。爸爸笑了:“慢慢地学,你就能吹出好听的曲子了。”果然,在爸爸的指导下,没用多久,聪明的理查德就学会了吹口琴。
4岁时,理查德又爱上了钢琴。理查德的爸爸是一名钢琴教师,每天都在家里弹钢琴,这时候,理查德就在一旁静听。他非常爱听爸爸弹的曲子,也爱那架钢琴。他心想,钢琴真是好东西,只要用手在那些黑黑白白的键子上按几下,就能发出比口琴还要美妙的声音,我也要试试。
爸爸见理查德对钢琴有兴趣,非常高兴,就开始教他学弹琴。在爸爸的指导下,理查德每天都要练上五六个小时的琴,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钢琴美妙的声音让他陶醉,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理查德非常有音乐天赋,5岁的时候就创作出一支曲子。它是理查德想告诉钢琴的一个小故事,曲名叫《菲菲圆舞曲》。菲菲是谁?原来,菲菲是爸爸给理查德取的名字,理查德的家人、朋友们,都喜欢叫他菲菲。
曲子做好了,弹给谁听呢?不久,家里举办了一次小型家庭聚会。在聚会中,理查德弹起了他创作的《菲菲圆舞曲》。大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好听的曲子,竟是只有5岁的理查德创作出来,大家都对理查德竖起了大拇指。听了大人们的称赞,理查德对音乐更加喜爱了。
b. 爱的乐章
在爸爸的精心指导下,理查德的琴艺进步很快,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
12岁时,理查德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爸爸为了奖励理查德,又送给他一个老式的小管风琴。从此,理查德发现,除钢琴之外,还有其他的好乐器。
16岁那年,理查德在学校音乐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理查德想要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就与其他搞音乐的伙伴一起成立了一支小乐队。
爸爸非常支持理查德,带着他们去排练厅练习。他知道,只有经过不断地锻炼,理查德才能在音乐方面有所造就。
经过刻苦的练习,最后,理查德与伙伴们的小乐队开始正式演出了。那段日子过得很辛苦,他们要排练,还要演出,挣到了一点钱,又要购买许多乐器,才能继续演出。不幸的是,这时,理查德的爸爸突然身患重病,无法在经济上支持理查德。为了演出,理查德只好节衣缩食,经常用三明治来填饱肚子。结果,他在17岁那年患了胃溃疡,不得不去医院进行手术。
通过在小乐队里的锻炼,理查德的钢琴弹得越来越棒,人们都认为他将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古典钢琴曲演奏家,因为他最擅长演奏肖邦、拉贝尔、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如果继续努力,必将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明日之星。但是,偶然对通俗音乐发生兴趣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理查德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转变方向,突破传统,超越自我,以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乐感,把音乐和浪漫带给了更多的普通人。
成功与机遇总是垂青那些一直都在努力奋斗的人。很快,理查德被法国一个著名的唱片制作商看中,发行了他的第一张唱片《致艾德琳的诗》(又被称为《致爱丽丝》)。这张唱片,刚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理查德那特殊的演奏风格与含蓄的个性,打动了许多听众。《致艾德琳的诗》畅销全世界38个国家,总销量高达2200万,连唱片制造商都没想到它会卖得这样好。
理查德在转眼间就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演奏者,取得了成功。理查德的爸爸非常高兴,可惜,他不久却因病去世,来不及分享儿子的以后的成功了。在去世前,理查德的爸爸仍旧很自豪,因为他相信,理查德必将取得巨大的音乐成就。
从《致艾德琳的诗》开始,理查德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有评论家说:“理查德是继贝多芬之后,将钢琴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人,他所做的无人能及。”
c. 异国情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理查德的音乐更是如此。
小时候,理查德在学地理时,听老师在课上讲到古老神秘的中国,从此对中国十分向往。然而,理查德却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来到中国。可是,凭着钢琴和音乐的纽带,理查德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成了好朋友。
1992年,理查德第一次到中国演出。刚来到这个东方古国时,理查德就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理查德的中国朋友也越来越多。但最让他难忘的,却是三个热爱音乐的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邵融、刘齐、孙莲。
在邵融9岁的时候,理查德准备在中国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当时,由于邵融的钢琴弹得出色,被选上与理查德一起在台上合作。听到这个消息,小邵融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能和钢琴王子一起合作,简直是做梦都没想到的。
在与理查德外出演出的日子,邵融每天都看见理查德很早地起来锻炼身体,就不解地问:“理查德叔叔,您演出那么累,还天天起来锻炼,不觉得累吗?”理查德笑着告诉邵融:“一个人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有良好的身体。一个艺术家,要保持良好的体型和气质,才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和享受。”从此,邵融记住了理查德的话,他也要像理查德那样,不仅把琴弹得出色,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断地把琴声献给热爱生活的人。
南京有个叫刘齐的男孩子,在他刚刚记事的时候,听到理查德弹的《星空》,感觉如同天籁之音,就对爸爸妈妈说:“我要学习钢琴,像理查德那样!”以后,刘齐开始刻苦学琴,进步很大。但在刘齐15岁时,他的眼睛却突然失明了。意外的打击并没有让刘齐躺在黑暗中,这时,他想到了理查德弹奏的《命运》。刘齐想:“我不会向命运低头,一定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以后,刘齐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继续练琴,用钢琴的声音传达他内心世界的光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刘齐弹了理查德的《童年的回忆》,演奏得充满真诚,理查德被刘齐深深地打动了。
与前两个小朋友不同,孙莲是一个女孩。4岁时,孙莲在日本学琴。6岁回国后,有一次,孙莲在从唱片中听到了理查德的钢琴曲,从此就爱上了理查德的音乐,也非常佩服理查德本人。以后,孙莲搜集了许多理查德的照片,对理查德的生日、星座,也了如指掌。孙莲做梦都会梦见理查德。等到孙莲9岁时,她的梦想实现了,她不但有幸见到了理查德,还和理查德同台演出了。孙莲非常快乐,因为她终于看见了理查德的笑脸。理查德也很快乐,因为他喜欢这个热爱音乐的女孩,能与中国孩子合作,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
d. 爱的旋律
通过同中国的大朋友、小朋友的交往,理查德对中国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了。至今,理查德共在中国数十个城市演出了60场,赢得了超过80万的观众。
理查德十分喜爱中国的音乐,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理查德把很多中国歌曲改变成钢琴曲,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当我们听到由理查德改编的《一条大河》、《梁祝》等乐曲时,心里就会对理查德产生一种亲切感。我们知道,理查德正是以这种方式,用中国的音乐来表达对中国观众的敬意。
理查德是令人崇敬与羡慕的,然而,虽然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在他辉煌成绩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别人所想象不到的努力。如果没有爸爸的熏陶和不断支持以及自身的忘我努力,理查德就不会成为最浪漫的钢琴诗人,把爱的旋律传向全世界。
[编辑本段]个人专辑
《命运》、《水边的阿狄丽娜》、《星空》、《魅力东方情》、《星星小夜曲》等等……日前,久违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再次来到了中国,他此行的目的是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联手召开录制新唱片的发布会。从名称上看,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关系与中国传统乐曲密不可分,而理查德的加盟则意味着要将中国的民乐引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次尝试虽然还吸引了以《阿姐鼓》著称的朱哲琴,但质疑的人还是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主要在于民乐的旋律与西方音乐结合在一起究竟会是什么样?主办方对此的回答很笼统:新唱片在旋律上将尊重中国音乐的风格,以记录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景色,乐队和钢琴家的演奏为主要内容。《生活时报》在2007年7月25日上刊登了《钢琴王子的浪漫故事》,希望更多的读者了解钢琴王子理查德创新的故事。
作为一位出色的音乐会演奏家和拥有惊人唱片销量的艺人,理查德-克莱德曼创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事业。事实上,他所做到的是其他法国艺术家不曾做过的。
“我想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克莱德曼说,“于是,我和我的几个朋友组建了一支摇滚组合,那一段日子过得很艰难,我们挣得的微薄的收入都用于购买器材了。事实上,因为经常只用三明治来填饱肚子,结果17岁时我就因胃溃疡不得不动了一次手术。”
那时候,他的父亲已身患重病,无法从经济上支持他的儿子。为了生存,克莱德曼找了一份做音乐伴奏或在会议期间演奏的工作。
“我很喜欢那段日子”,他说,“而且薪水也很多。这就是我如何离开古典音乐的经历,尽管古典音乐的学习经历为我现在的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天赋不会不被别人赏识,很快他成为了一位炙手可热的伴奏者,就像迈克尔-萨度、狄尔利-拉鲁仑和约翰尼-哈里德等众多法国明星一样。但是,当克莱德曼被问及他那时的雄心壮志时,他却说,“我真的不想当明星,我很乐意当一名伴奏者,在乐队里演奏。”
但在1976年,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法国一个著名的唱片制作商——奥立菲尔-杜塞特和其合伙人,保罗-德-塞尼威尔,当时正在寻找一位能演奏舒缓的钢琴版民歌的钢琴家制作专辑,他们便打电话给克莱德曼。令23岁的菲利普-佩基斯惊喜的是,他从20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得到了那份工作。
“我们立刻就喜欢上了他”,保罗-德-塞尼威尔说,“他那种特殊的、温柔触及琴键的方式与他含蓄的个性相得益彰,而他的外表也给我和奥立菲尔-杜塞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很快就决定了。”
菲利普-佩基斯改名为理查德-克莱德曼,单曲一上市就在38个国家卖出了惊人的2200万张。
“当我和他签合同的时候”,奥立菲尔-杜塞特说,“我对他说如果我们能卖出一万张单曲,成绩就相当好了,因为那时是舞曲的时代,我们只能在这张专辑上赌一把。然而,在西班牙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接着是德国、法国、南非、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我们无法想象它能如此的成功。”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著名的成功故事的开始,从那时候,理查德-克莱德曼以他特有的演奏风格而在世界上赢得了超级明星的地位。今天,他已经录制了近1000首旋律。一个德国记者写道:“(我们)有理由说,他是继贝多芬之后为将钢琴曲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努力的人,他所做的无人能及。”通过将他原有的“商标性”的特点与古典、流行等因素相结合的一系列曲目,他创造了“新浪漫”风格,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已超过了7000万,据最近的统计,他不可思议地拥有了267张金唱片和70张白金唱片。
然而,“浪漫王子”(南希-里根对他的称呼)并不是一个专门录制专辑的艺术家。实际上,尽管他天性害羞、含蓄,他舞台上演奏时却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流露。一场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会真称得上是“壮观”。
“我喜欢在舞台上进行现场演奏,”他说,“因为我和我的观众有直接的交流。音乐会上,我和我的10个音乐家及交响乐队一同演奏,我喜欢将不同的拍子、节奏和风格相混合,以激起各种不同的情感。”
克莱德曼的国际成功是以走吃苦的路线为代价的,过去,他尽可能多地在250天内在国外举行200场演唱会。尽管如此,他仍是个家居男人。
“我的家庭对我来说极其重要”,他常这样说,“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克里斯蒂,我的女儿莫德和我的儿子彼得……他们是我前进的动力,当然,与我的音乐不同。”
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看来,作为一个国际艺人,他所付出的最大的代价就是那些与家人分离的日子——他深知这是他们共同经受的牺牲,但他把这牺牲看作是对数以百万的乐迷的责任的一部分。
有人甚至称其为钢琴阿玛!
[编辑本段]艺术作品
CD1 命运
01 命运
02 献给爱丽丝
03 秋日的私语
04 爱的纪念
05 托卡塔曲
06 绿袖子
07 罗密欧与朱丽叶
08 蓝色的爱
09 爱之梦
10 爱的谐奏曲
11 一路平安,玛丽亚
12 蓝色回旋曲
13 拉,拉主题曲
14 玫瑰色的人生
15 爱情的故事
16 梦里的故事
CD2 水边的阿狄丽娜
01 水边的阿狄丽娜
02 爱的誓言
03 德朗的微笑
04 乒乓之恋
05 海边的星空
06 梦中的婚礼
07 秘密的庭院
08 伤感乐曲
09 柔如彩虹
10 给母亲的信
11 思乡曲
12 冷藏的爱
13 蓝色狂想曲
14 你好
15 异国情
16 威尼斯之旅
CD3 星空
01 星空
02 梦中的鸟
03 午后的旅行
04 贝古依奈的出发
05 梦的传说
06 向黑夜出发
07 布拉姆斯的摇篮曲
08 记忆
09 拉·梅尔
10 爱的旋律
11 野花
12 情感
13 瓦妮莎的微笑
14 海边的祈祷
15 欢乐之歌
16 忘却的悲伤
CD4 蓝色协奏曲
01 埃莉娜
02 小妹妹
03 蓝色协奏曲
04 沙漠鸽群
05 科林·梅拉德
06 蓝眼睛
07 自由的生活
08 芬兰人
09 英雄交响曲
10 翻车鲀
11 僻静的大街
12 上一个春天
13 多利
14 玫瑰色蜡笔
15 亲爱的,你听
16 告别时刻
CD5星星小夜曲
01 星星小夜曲
02 达依女士
03 安娜斯塔而亚
04 阿根廷、别为我流泪
05 生活在他乡
06 脆弱的心
07 恋爱中的女人
08 我生活的隐密
09 华沙协奏曲
10 小猫白天不睡觉
11 你微笑的影子
12 比安科尼抒情曲
13 摇篮曲
14 我无法活下去
15 威尼斯无名士
16 落叶
CD6 理查德·克莱得曼钢琴曲精彩现场
01 爱之梦
02 秋的喁语
03 给母亲的信
04 托卡塔曲
05 神奇世界伊甸园
06 爱的协奏曲
07 爱的纪念
08 达依女士
09 德朗的微笑
10 杂集午后旅行:鸟之诗 星之小夜曲 孤独
11 蓝色狂想曲
12 思乡曲
13 柔如彩虹
14 吉姆诺波蒂
15 夜曲
16 水边的阿狄丽娜
CD7 圣诞协奏曲
01 飞天
02 万福玛利亚
03 红鼻子驯鹿
04 圣诞协奏曲
05 圣诞老人到镇来
06 林中散步
07 易碎的玫瑰香水
08 棉田幻觉
09 蒲提树之午夜
10 我们的地球
11 夜色奇境
12 神奇世界伊甸园
13 寂静的夜,神圣的夜
14 愿与耶稣同乐
15 幸福岁月
16 雪撬上的铃铛
CD8 春
01 春
02 绿苑长青
03 意大利交响曲-门德尔松
04 G弦上之歌-巴哈
05 常青树-《星梦泪痕》主题曲
06 乡间骑士-马士卡尼
07 夜曲-萧邦
08 天鹅-圣桑
09 山街蓝调
10 芳菲何处-《红木》主题曲
11 圆舞曲-布拉姆斯
12 四季组曲
《蓝色狂想曲》 感想
8月21日在星海音乐厅将上演由亚洲青年管弦乐团演奏的一台纯美国风味的节目,主打是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win)的《蓝色狂想曲》,其他的曲目还包括艾伦·柯普兰(Aaron Copland)的《阿帕拉契亚之春》等。本周就着这个契机再接着谈美国20世纪音乐的一些话题。
严肃音乐(不是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分野有时不是那么明显,比如像King Crimson,JethroTull这些在70年代属于流行文化范畴的乐队,却有着严肃得感人的创作态度;相反,像约翰·斯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等人的某些作品,在创作时其态度未必不严肃,但经历了几百年的文化艺术、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迁后,反而成为了流行文化产品。像贝多芬的第5交响乐(即“命运”)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至于《蓝色狂想曲》则有点不一样,它在杀青之初就已是流行文化。格什温在写这首名曲前一直在进行流行音乐以及百老汇歌舞剧的写作,据说当时美国人缺少用“美国语言”写成的一部交响乐作品,而格什温又受到了所谓的“爵士乐之王”保罗·怀特曼(Paul Whiteman)之委托,谱写一部“交响乐风的爵士乐”(Symphonic Jazz,注意不是Jazz Symphony)。该作品首演时也算是轰动一时,乐界名流纷纷到场一探究竟,这其中包括小提琴家海菲茨和克莱斯勒、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等等,这些人听了《蓝色狂想曲》有何感想,我不知道,但要我猜的话,我会说他们一定是do not give a damn(才不理会呢),事实上,在古典音乐界,连深爱此曲的伯恩斯坦都不得不承认它在结构上的松散,其主要的成功之处,就是朗朗上口的旋律,而这,正是流行音乐的第一要素。
在格什温写《蓝色狂想曲》的时候,爵士乐还远远没有成为后来那种重精神性、力求突破的超级严肃音乐,而是一种最强调娱乐性的东西。格什温深明此理,所以他只是借用了交响乐的语法(而非其精神)来给爵士乐披上一层“宏大”的外衣,这真是适逢其时,如果等到70年代、爵士乐已经升华到精神层面了以后再搞这一套,结果只会是惨不忍听,就连天才如John McLaughlin者,与交响乐队合作的那张《Apocalypse》也一样是失败之作。
求盖希文 蓝色狂想曲口风琴版听后感
早在格什温创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因此,当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邀请他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着写作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不过怀特曼给的期限太紧,而且他早就发布了格什温将为这次音乐会作曲、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的消息。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
乐曲完成后,格什温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离初演只有几天时才最后定名。因为蓝色(blue)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曲调正好是同一个词,故最终采用了"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之名。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乐曲以独奏单簧管低音区里的一个颤音开始,这是一个上升音阶的基础。当音阶上升到最高一个音符时,作品的一个放任不羁的主要主题迸发了出来。接着,法国号和萨克斯管奏起了一个节奏性很强的主题。它和上述的单簧管主题情调十分接近,就象是这个主题的变形或延续,只是较前者更加强劲有力,而且显然带有舞曲风格。
钢琴又以另一个变奏加入,并引向一个辉煌的、重述各主题的独奏。现在,主要主题以果敢有力的音响出现在乐队齐奏的音乐中,明亮的小号又奏起了一支开阔嘹亮的曲调,音乐就此掀起了一个异常活跃的新高潮。
乐曲的中段是一首弦乐器奏出的美妙歌曲,这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这段音乐宽广流畅、温柔感伤,有一种类似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基本主题的风格。一个速度变化带来了乐曲的尾声,是钢琴与乐队之间十分默契的配合。整个乐队以雷鸣般的气势再现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后,就以一个渐强的和弦辉煌地结束了全曲。
由于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时间十分紧迫,他对配器没有把握,所以这首乐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完成的。后来格什温又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这也就是现在演出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