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打仗为什么是将军单挑
古代行军打仗,两军对垒之后通常都不是立刻开始厮杀,而是各派武将出阵“单挑”,赢了的士气大涨,输了的士气滑落。我们好奇,为啥古代人打仗,非要来这么一出?
我们看过很多演义小说,比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还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什么的,里面对打仗的描写,都是两军列队于旷野,中间有很宽阔的距离,然后其中一方将军出阵,跃马扬枪,高声叫骂。另一边坐不住了,一将挺刀而出,驱马杀奔过来。然后两边士兵当啦啦队,擂鼓助威,大声吆喝。
倘若这场大战,战不数合,一方将领就被挑落马下,那这一方更厉害的将领肯定不会服气,一定要上前报仇雪恨。如此数个回合,当某一方所有将领都被打得趴下,再不敢出战的时候,另一方主帅令旗一举,率军乘胜掩杀过来,往往这场战一开始就决定了胜负,鲜有逆转的情况。
假如你是属于先锋官之类的,相对来说,侧重点就是个人勇武,你会发现,历代军队先锋官一般都是勇冠三军的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除了说明蜀国将才青黄不接外,更说明先锋官的勇武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廖化本身就是以勇武著称,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三国牛人,是差距太大。
而且手下会有副先锋之类能够在自己缺席之后控制部队,这条件下应该会接受单挑,先锋的作用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及探知敌军行踪,也是一支部队的箭头,说到底,就是个探路的,兵力不会很多,但是却是最先碰到敌人,最容易碰上敌人先锋遭遇战的,士卒数量不多,武将的个人勇武作用更大,同时也是最容易吃掉对方先锋!
所以先锋官的个人勇武是硬指标。如果不接受敌人单挑,那么对己方士气是很大的打击,毕竟古代士卒文化水平不高,心中没那么多道道,也想不到那么多道道,勇冠三军的将官都不敢单挑,就是懦弱,怕死,将是兵的胆,将怯则兵慌,那么被吃掉的就是自己了。
一但能吃了对方先锋,等于弄瞎了对方的眼睛,那么自己就能处于主动状态,这是实打实的首功。首功有多吸引?主将一说这个职位,手下大将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单挑是能够最快打击对方士气的办法。也是最后能够吃掉对方先锋的最大保证。所以这时候对方要单挑,那是绝对要答应。
假如你是三军主将,那就另外计算,一般军队的三军主将,都是文人居多,因为三军主将本身的防护够好,而且侧重点是谋略,上天是很公平的,武力高的,一般谋略不行,谋略高的,武力一般不高,文武双全并且都属顶尖的毕竟不多,而且三军主将本身的地位无可代替。
即使代替都得皇帝亲自委派,一旦出了什么事,三军将群雄无首,兵败也就如山倒了。即使你是文武双全,但是三军性命系于一身,你不可能冒这个险来单挑,而且对方主将也不会这么傻。
反过来说,即使先锋阵亡甚至整个被吃掉,三军主将则可以根据战场形势,重新委派先锋并组建先锋部队。而且对整体部队的损失也是不大。
古代的将军都冲锋在最前面,不担心对方的箭吗
在任何时代,打仗,将领都是很重要的,将领分两种,一是中军主帅,即总指挥官,二是一般将领。主帅的任务主要是负责战略和战术的实施,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他们一般是不需要冲锋的,相反,还要安排精锐力量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因为他们是全军的大脑和中枢,一人而系全军安危。当然历史上不乏少数雄才大略的统帅冲锋在前,如项羽,刘裕,李世民,朱棣等,这些是特例,不能作普遍现象。
普通将领经常需要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但一般来说,他们的伤亡率并不高,为什么呢?其实,这就像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一位业务经理同时出去跑客户一样,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业务经理的业绩更好。这是因为一方面,这样的将领都是从残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精英,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非常突出,对战场形势更洞悉,对战术运用更合理,对对手分析更到位,所以他们的伤亡率肯定低于普通士兵。另一方面,他们的个人装备,尤其是防御装备如铠甲,以及兵器,战马等会优于普通士兵,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性。还有,他们身边一般会配备一些亲兵来保证他们的安全,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对部分士兵的调配权力,也会降低他们的战损率。
古人打仗,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先由双方将领单挑吗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秒传,人们掌握的知识量、认知性,已远不是古时候之人可比的。很多事物发展的逻辑性,也越来越为现代人看懂、看破。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影《少林寺》上映后,万人空巷。多少懵懂少年看完后,离家出走,跑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梦想拜师学艺,成为一代武林豪杰。而那时真实的少林寺是什么样的呢?用破败萧条这四个字来形容不为过。六七十年代,在国家当时“破四旧”的风潮下,读君可以想象或百度下那时的少林寺的原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总是含有些虚幻的东东的,而现实永远是现实。一部电影作品,能把人们的情绪调动的更向往美好的理想,寻名师、练绝艺,为国图强,除暴安良。诚然,这也是富有正能量的。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正义永远打败邪恶,主人公深怀各种武功绝技,荡平江湖。
但时至今天,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试问还有几人把江湖武林的演义小说,当做现实中的真实存在。看多了武侠小说,看多了武侠影视,心情愉悦之间,怕都是明白了,那只是成年人的童话。再看看现实中围栏下的拳击、散打比赛,街头斗殴的各类视频,真实镜像中,哪有什么万佛朝宗的掌法、九阴白骨爪的狠戾。有的只是现今网众常议的:这不王八拳吗?
王八拳,通练者自是有快与狠的章法,少练者自是一通乱舞,反正是以求最快最简捷的击倒对方。这,真的是现实中最本来的对殴。影视剧中眼花缭乱、你来我往的精彩对打,都是事先有编排的啊。
由此延伸到古代武将对冲,读君你品再细品,生死之斗,有那么多花里胡哨吗?!武将遇良才、棋逢对手,大战一百回合到三百回合挑灯夜战,现在社会里的你,还象文化率普及低的古人那样,深信吗?!尤其双方不是用拳,用的还都是碰着即血的沙场利刃。你觉得真打起来,双方能超过十分钟吗?五分钟都够呛。因为这是生死之博。
武侠小说,世人也多知道是编篡,不足为信。可是演义评话的古人恶战单挑,现代人还是信奉多多。盖是因为武侠小说盛于清末民初,基盘很浅。评话演义的,尤其围绕历史事件展开的两军斗将,因为N百年前,就在街巷田头口口流传,惯性思维加崇尚英雄,入了今人头脑太多。
世人多有崇尚英雄情节,崇尚豪气干云、以一当百的勇猛之士。古代茶肆说书艺人也是深深抓住听众的这一心理,夸张加料去表现书中豪杰或战将的神武,代代相传,豪杰更豪,战将更猛,有的以一当十的人物都演义到以一当百、当千,因为人们愿听。尤其说书人讲到两国交锋,往往会用斗将来表现双方的胜负,实则是历史风云的简化版,说书人真要仔细表现对战双方导致胜负的各种因素,繁杂不说,还怕听众听着无趣,哪有用斗将来的简单,还不脱离故事的大脉络。
两军交战,真有双方将领先行单挑吗?历史战争长河中,肯定有过。不然也不会衍生出演义评话的文艺作品。但放到上下几千年来的冷兵器对冲的战场上,单挑这种形式,真的是寥若晨星。更多的是双方的对冲混战,此时谁悍勇,谁无挡,才有显现。其中神勇之士的气势、兵器、盔甲都起着关键性的因素。就算你在家苦练了数年的体能,对上大小阵仗杀出来的猛人,怕也占不到便宜。实践经验永远是最实际的经验,这很相通于现今网上议的火热的武术家多多败于擂台散打运动员。散打竞技之人,每天练得是活靶子、真对手,开馆立派的武术家,却钻研招式的流畅与变化多些。
其实《三国演义》中,写到斗将,用现代的思维认知,很多处已明显表现处它只是文学作品,不可笃信为实。这一章节中,为了突出甲神勇,可以三回合击败乙。到了另一章节,轮到表现丙,曾经输过乙的丙,又可以击败甲。但烘托了人物,提高了可读性,作为小说来说,是无错的。
历史上双方将领单挑,然后展开厮杀,真的不多。拼得大多是战术、阵法。史书记载方面也有少见的几条。比较突出的是隋朝时期的猛将史万岁,他在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立下过不朽的功绩。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任命泰州总管窦荣定为帅,与突厥作战。在高越原{今甘肃省勒西北}地区几次战斗后,双方约定各选一位勇士决斗,定个胜负。隋方派出史万岁。史万岁纵马向前,与突厥派出的勇士单挑,斩下敌勇首级得胜而回。突厥大惊,收兵议和而退。史万岁一生威名,官至上柱国{中央军事高级统帅},后来唐宋皇家为古代64名将设庙享奠,柱国太平公史万岁位列其中。有兴趣的读君可以百度下,或查阅《隋书-列传第十七》、《资治通鉴-卷175》。
附王八拳释义:
王八拳是四肢生物,包括人类天生会的一种本能打斗方式,男女都会,老少皆宜。特点:大开大合,方便易学,气势威猛,一旦对方被纳入我方进攻节奏,会极其被动,高手也不例外。缺点:漏洞多,“王八拳”如果不能将之控制,易被对方秒倒。对付高手时候上手就可能被秒倒。
出拳动作:“抡”:配合前进步法冲锋,双手轮流从头直下抡砸,形成“扑打”的效果,将其砸倒。即,踏左脚出右拳,踏右脚出左拳。
气势威猛者,想像自己是一匹冲锋的烈马,一个组合就可将对方踏倒在地。
攻击模式:抡拳,目标要准确,砸向对方脸颊,颈部两侧。引起对方双手拼命格挡,即控制战斗的主动。
威慑效果:神识冲击,暴怒!瞪眼!狂吼!等威猛气势,震慑其心神。
战略要求:无畏,心怀挨数拳还一拳的尅倒对方的心理,即便对方连续反击勇猛不退的气势,才能达到乱拳抡倒老师傅的效果。
战术要求:高速,大力,准确,动作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