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宋史赵普传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宋史赵普传翻译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赵普传作者
《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作者脱脱体裁:纪传体宋代史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赵普生平的事,赵普一生只读一本书《论语》,赵普举荐人才不怕皇上的屡次刁难,看出此人举贤为能,不畏皇权,为人刚毅果断.
写作手法:细节描写、叙事简洁.
宋史赵普传在多少卷
宋史·列传·卷十五赵普
宋朝开国宰相是赵普吗
那就要看怎么定义开国宰相了,赵普是宋朝开国元勋,却不是宋朝第一位宰相。
而且,赵普当宰相还闹出一个天大的尴尬事件。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从后周世宗柴荣开始说起。
01、柴荣的安排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五日,病重的柴荣做出了震动整个后周王朝的人事任免。
首先,文官方面,宰相范质、王溥同时参知枢密院事,枢密使魏仁浦晋升宰相,兼任枢密使,朝堂政务就由这三个宰相负责,
宣徽南院使吴延祚升任枢密使,和范质、王溥、魏仁浦一起主管枢密院,掌握调兵大权。
其次,武将方面,后周禁军分为殿前军和侍卫军。
柴荣先在侍卫军这边做安排,由宋州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韩通身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韩通是军中老将,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深受柴荣的信任,每当柴荣出征,他都会配合王朴留守京城。
韩通此人鲁莽,暴躁,人送外号“韩瞪眼”,可他却有一个别人都比不了的对方,他忠心耿耿,执行命令绝不打折扣,绝不会叛变!
由他执掌开封另外一半禁军大权,柴荣很放心。
这个任命也很正常。
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殿前司这边!
后周世宗柴荣
因为柴荣听信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怀疑自己的妹夫张永德(张永德是郭威女婿),将其殿前都点检被免了,军职全部贬落,军权全部剥夺,只是给他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张永德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由忠武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接任,并加检校太傅!
赵匡胤成为了殿前司一把手,殿前诸军彻底落入赵匡胤手中。
柴荣则完成了整个朝堂布局:
就是朝中大事,由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以及枢密使吴延祚负责;
侍卫亲军由韩通掌握,殿前诸军由赵匡胤掌握,两人互相牵制。
确保军政体系中每一个环节的都完成了互相牵制,使文武百官既能运转,又不会勾结成一团。
做完这一切,他放心了,以为万事大吉,但人算不如天算,很快就出问题了。
02、计划崩盘这年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其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
七月十九日,柴宗训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将柴荣生前的所有布置,撕成了粉碎!
文官没有动,还是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个宰相主政,动的是禁军将领。
侍卫司这边:
侍卫司一把手李重进,依旧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调离出京,去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
侍卫司二把手,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依旧由韩通接任;
侍卫司三把手,侍卫马步都虞候,由原四把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接任。
侍卫司四把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由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接任韩令坤留下的空缺。
侍卫司五把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调离出京,去陕州担任节度使,接任他的是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司这边:
殿前司一把手赵匡胤,依旧担任殿前都点检,但调离出京,去担任宋州节度使;
殿前司二把手,此前没有设置的殿前副都点检由淮南节度使慕容延钊成为首位殿前副都点检;
殿前司三把手,殿前都指挥使,依旧由石守信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殿前司四把手,殿前都虞侯由王审琦担任。
这个任免看着好像没问题,可问题大发了!
侍卫司这边,赵匡胤的政敌李重进、袁彦调离出京,就剩下个韩通;
三把手韩令坤是赵匡胤的发小;
四把手高怀德日后是赵匡胤的妹夫;
五把手张令铎的女儿日后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
殿前司这边,更不得了,二把手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好哥们,三把手石守信、四把手王审琦都是义社十兄弟成员,是和赵匡胤关系最铁的兄弟。
整个后周禁军系统,大部分都是赵匡胤的死党,就剩一个孤掌难鸣的韩通要以一人之力,抗衡庞大的赵匡胤集团。
也就是说,赵匡胤靠着自己的关系网,隐蔽的掌握了后周禁军大权!
宋太祖赵匡胤
这样的赵匡胤实在太恐怖了,恐怖到令人绝望!他已经成为权力最大的大将军!
就这还没完,后周三大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王溥早就投靠了赵匡胤,魏仁浦和赵匡胤是儿女亲家,他儿子娶了赵匡胤的女儿为妻。
接下来会发生就不用多说了。
03、宋朝建立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城外的陈桥发动兵变,来了个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
正月初五日,赵匡胤宣布改国号为宋(因为赵匡胤是宋州节度使),改元建隆。
宋朝就此建立!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最兵不血刃的政变,除了死敌韩通被杀,后周王朝所有文武大臣都没怎么挪窝,赵匡胤用最温和的方式完成了改朝换代。
而对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他并没有拿对他们怎么样,继续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宰相。
因此,他们三人既是后周王朝亡国宰相,也是大宋王朝开国宰相。
他们不是赵匡胤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继续引领群臣,成为百官之首。
他们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己就是装点门面用的三尊菩萨。
自己哥仨能继续当宰相,只是赵匡胤权宜之计,等赵匡胤腾出手来,他们终究是要退位让贤的。
谁也别想贪权恋栈,否则就别怪赵匡胤不教而诛了。
真要撕破脸皮,赵匡胤不是吃素的,到时就闹得不好看了。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他们三人都是人精,自然不会干这么不识抬举的事。
哪怕是早就向赵匡胤投诚的王溥,又或是赵匡胤的姻亲魏仁浦,都很清楚地知道这点。
因此,真正掌握朝中大权的文官必须是赵匡胤的心腹谋臣们。
正月二十二日,赵匡胤开始给自己的心腹谋臣们加官进爵。
首先就是赵匡胤第一心腹谋臣,归德节度掌书记赵普任命下来了担任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呃,这个离宰相、枢密使差得还有点远。
赵普如此,赵匡胤幕府中其他文官更是如此,归德节度判官刘熙古担任左谏议大夫;
另外观察判官吕余庆担任给事中,端明殿学士,观察推官沈义伦担任户部郎中。
但是别看他们官小,谁都知道,他们才是以后的主角。
以赵普为例,赵匡胤很多大事都是和赵普商量,而不是和三个宰相商量。
04、赵普上位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十七日,枢密副使、兵部侍郎赵普荣升检校太保、枢密使,正式主管枢密院。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初十日,时机终于成熟了,大宋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集体上表辞职。
赵匡胤倒是把戏做足了全套,挽留了几次,但一看三人辞职意向这么坚定,也就不再挽留了。
正月十一日,三人正式罢相,赵匡胤很给他们面子,加封范质为太子太傅,王溥为太子太保,魏仁浦为左仆射,正式以最体面方式退休。
到了第二天,正月十二日,赵匡胤忽然发现一个尴尬的事情。
三位大宰相是辞职了,可新宰相还没有任命,大宋王朝竟然没有了宰相。
没有了宰相,群臣无首,谁来带着群臣领班奏事,这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
赵匡胤没办法只好让时任太子太师侯章暂时引领群臣。
侯章有意思,他是五朝老臣,后唐时期,是李存勖的禁军队长,李嗣源时期成为小校,连将军都算不上。
但他升官速度极快,后晋开运末年,就成为为忠卫指挥使,屯兵陕州,后又升任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
到了后汉时期又加同平章事、检校太师;
后周时期,加侍中,授邓州节度使,封申国公;柴荣即位后,加兼中书令,可谓是位极人臣。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又加封为太子太师,封楚国公。
当然,侯章官位虽然高,实际上并不管事,算是退居二线。
他自己也清楚自家情况,平时不是他的事他都不管,上班签个到就完了。
这人一到年老,就喜欢跟人吹牛,说说年轻时候的丰功伟绩,要不怎么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呢。
侯章就经常讲自己在后晋、后汉多么厉害。
结果有人就挺看不起他,你这个大老粗当初也没干什么事,看把你能的。
老爷子怒了,马上厉声痛斥道:
“当辽主疾作谋归,有上书请避暑嵩山者,我粗人,以战斗取富贵,若此谀佞,未尝为之。”
当年契丹人南下,很多人都说要迁都,我粗人一个,死战契丹,才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你们谁不服?
此话一出,没人敢说什么了,老爷子一发火,一下就把人们给镇住了。
等到范质、王溥、魏仁浦一退休,太子太师侯章成为宋朝官最大的一个,由他来领班,谁也挑不出一个错字。
于是,侯老爷子就发挥余热,过过群臣之首的瘾。
赵普剧照
正月十三日,空缺两天的宰相人选出来了,枢密使赵普升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赵普修成正果,成为大宋王朝的新任宰相。
05、尴尬的赵普赵普一上任,就结束了大宋王朝宰相出缺、群臣无首的尴尬。
这时,赵普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尴尬。
按规矩,宰相任免是由皇帝下诏,再由宰相签署,才完成法定程序,然后宣告天下。
现在尴尬的地方就在于,范质、王溥、魏仁浦罢相了,大宋王朝没宰相了,赵普的任命文件找不到宰相签署了。
赵普瞬间就晕了,这TM就尴尬了,这事自古罕有,怎么就让自己给遇上了,这都算什么事啊。
赵普马上去找赵匡胤,说起了这个事,陛下,我们闹了个大乌龙,出笑话了。
赵匡胤不以为意,哈哈一笑,就你们文人事多,这算什么事啊。
于是赵匡胤对赵普说:
“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
这样,你去出个文件,把任命诏书送过来,我给你签字不就完了?
赵普满头黑线,哭笑不得,这事哪能这么随便?我自己任命自己为宰相,这事说出去,还不让人笑掉大牙。
赵普坚持不干,任免文件由宰相签字,这是必须的程序,不能随便破坏,否则朝廷失去规矩不说,自己也名不正言不顺,以后办事也不好办了。
于是,他苦着个脸,回答道:这是有专门机构干,不是你这个皇帝干的活。
可这会儿大宋是没宰相的,这事咋整?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和大老粗的赵匡胤是大眼瞪小眼,一点办法没有。
得,那就去问翰林学士吧,这帮家伙最懂这个。
于是翰林学士出场了。
古代一遇到难题,就从史书中找资料,先看看以前的人是怎么做的。
再也没人比翰林学士更能找资料了。
那就开始找吧。
结果还真让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的人给找到了。
陶谷什么人?他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提前为赵匡胤写好禅位诏书的那个无耻小人。
陶谷这人虽然品行卑劣,才华确实没得说。
他很快就找到了例子,历朝历代,没有宰相的时候都是什么时候呢?
陶谷一找,唐朝甘露事变的这几天中没有宰相,当时唐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左仆射令狐楚在任命诏书上签字。
而左仆射是尚书省长官,既然唐朝能这么干,我们大宋也能这么干。
我们大宋也有尚书,那就让尚书来签字呗。
其实陶谷这个建议,是在耍滑头,因为他此时就是礼部尚书。
他就是想让自己签字,借机抬高自己的地位,同时让赵普承他的情。
但是很快,另一个翰林学士窦仪,反驳道:陶谷的建议不妥当,不是和平稳定时期要采用的方法。现在皇弟赵光义是开封尹加同平章事,就是宰相职责,可以在诏书上签字。
赵匡胤一听这个,恍然大悟,那就让自己弟弟来,这样能提高皇家的地位,何乐而不为?他立即就同意了。
赵光义剧照
他立即就同意了。
搞笑的是,此时赵光义和赵普是死对头,两人私下里不知道掐了多少次架。
可赵匡胤有令,赵光义也只好硬着头皮,签下自己的大名。
最后,有了赵光义的签字,赵普正式当上了宰相。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没有赵光义的签字,赵普就当不了宰相了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赵匡胤完全可以采用陶谷的建议,让尚书来签字,他有的是办法。
说白了,赵光义最后的签字也不过是让赵普上任宰相更有面子而已。
结语、综上所述,赵普是赵匡胤建宋的第一心腹谋臣,但他不是宋朝第一任宰相,而是继范质、王溥、魏仁浦之后,第四位宰相。
此时距离宋朝建立已经四年。
但是,赵普当枢密使和当宰相没有什么区别,赵匡胤最信任的文臣还是他。
只不过,当上了宰相更名正言顺而已。
关于宋史赵普传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