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退休年龄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 60 周岁、女干部 55 周岁、女工人 50 周岁,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确定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人口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法定退休年龄已难以适应如今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人口结构方面来看,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阶段。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达 2.97 亿人,并且未来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带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可以促进稳定劳动参与率,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和有效利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这一改革也能更好适应劳动者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按照自愿、弹性原则,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将可以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专家表示,现阶段实施延迟退休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支撑。国民素质明显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普遍改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低龄老年人人力资本向好。据测算,2020 年到 2050 年,我国 60 至 69 岁低龄老人始终占老年人口总量的 40% 以上。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劳动者兼容性更强,随着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加快普及,重体力劳动岗位逐步减少,更多工作也可以由大龄劳动者参与。
当然,公众对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也存在一些担忧,比如是否会影响年轻人的就业等问题。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公共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对社会的冲击和波动越小越好,渐进式推进意味着短期内向社会释放的劳动力规模不会太大,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从长期看,延迟退休有利于保持劳动参与率,而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的增量而非存量来提供。
目前,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仍在审议和讨论阶段,社会各界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一改革的进展。相信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我国将稳步推进这一重要的改革举措,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