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医学的对话,瑞金医院办了一个展览网友怎么看_今日热搜_资讯频道_产业地网产业地网

产业地网
家庭维修生活网站

艺术与医学的对话,瑞金医院办了一个展览网友怎么看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诊室旁、走廊间和公共区域里,一场当代艺术展正在进行。在转化医学大楼穹顶大厅里,几位患者正被一座人体器官的卡通3D打印雕塑吸引;在广慈医院产科旧址,途经的孕产妇不禁为诠释生命轮回的装置艺术驻足——这座百年的医学殿堂,正通过一场名为“善爱共生”的公益艺术计划,编织着医学与艺术相融的图景。

艺术与医学的对话

这场展览由策展人祝羽捷领衔,集结了陆平原、单晓明、宋三土、艾敬等12位当代艺术家。

实际上,在医院里展示艺术作品或举办小型展览并不少见,但医生本人与当代艺术家深度合作的情况则是罕见的。艺术家陆平原的雕塑作品《护身符》就是这样一幅医艺跨界合作的作品。

一个孩童在《护身符》雕塑作品前,瑞金医院及艺术家本人供图

《护身符》从医疗广告中的人体器官形象中汲取灵感,进行了卡通化的处理,再将它们转化为艺术表达。陆平原告诉澎湃新闻:“我注意到社交媒体上经常存在一类常见的医疗健康类广告推送,当用户搜索胃疼等关键词时,系统就会推送带有拟人特征的器官图,我收集了大量这类素材辅助完成我的系列作品,之所以取名《护身符》,是因为制作完成后我发现整体形态就像传统的中国结。”陆平原希望用童话的方式看待人体结构。

陆平原2020年的《护身符》原版,耗时60多天才完成打印和制作,而在瑞金医院3D打印工作坊的帮助下仅3天完成

这也是陆平原第一次同医院合作创作艺术品。他发现瑞金医院的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精密的打印上,例如竟能打印血管,还有其他符合人体内部结构的微型医疗植入物,瑞金先进的技术令他大开眼界,坚定了未来继续合作的决心。

陆平原说,“瑞金医院主动提供他们先进的技术,支付了材料成本,与我共同完成创作。这种大胆的尝试,打破了我对传统医疗机构的刻板印象,展现了瑞金的前瞻性和开放包容。”他继续真诚地说,这次合作的价值在于“一家顶尖医院愿以实验性的态度,突破边界,支持艺术与医学的对话”。

这件艺术品的创作离不开瑞金3D打印的惊人效率。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技处处长崔文国介绍,从原件扫描、设计建模到打印组装,这件高达1.6米、重约20公斤的"人体器官组建"作品仅耗时3天即告完成。作品采用创新的空腔内网架结构设计,以光敏树脂为原料,实现了艺术表现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而在此前,艺术家独立完成类似作品需要耗时60多天,成品重量更是达到100公斤。

这也是崔文国首次跨界参与艺术创作,他兴奋地表示,"在先进技术的助力下,医学与艺术正在我们身边实现深度融合,不断升华其内涵。"

陆平原的剪纸作品《无题》,艺术家供图

陆平原还在瑞金医院同时展出了他的剪纸作品系列,呈现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器官花园"(上图)。在这个系列中,他将心脏、肝脏、肺腑等人体器官转化为萌趣的卡通形象,让它们与繁茂的植物共生共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生命本质的诗意探索——那些维系我们生存的内在器官,在纸艺的世界里破土而出,与花草藤蔓缠绵交织,构建出一个既奇幻又温暖的微观生态。陆平原希望用最传统的剪纸技艺,讲述最鲜活的当代生命故事。策展人祝羽捷介绍,中国文化普遍对病痛和死亡较为忌讳,但陆平原的作品能让患者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问题。由此,艺术家通过作品完成了对观看者的一场心理疗愈。

艺术家参与社会共建的理想切口

“共生之诗·雕塑季”的艺术展览现场。摄影:陈钧

“共生之诗·雕塑季”的艺术展览现场 。摄影:陈钧

90后符号艺术家单晓明的雕塑“生命之泉”展现了生命的循环和诞生的力量,它被放置在曾经在上世纪30年代接生600例婴儿的广慈医院产科病房旧址附近。这座雕塑不仅象征着新生,也寄托了艺术家对生命的敬意。单晓明告诉记者,“在这座以符号组成的喷泉装置里,水流从池底升起、散落、又归于池中,像一场永不终结的轮回。数百个符号,在水池中的排列像是“时间地图”,最中心的装置象征着新生的生命,一前一后的装置象征着父亲和母亲,四角的“四季”像是生长的刻度……当水流经过这些符号,曾经的产科楼里传来的每一声初啼,都在池面激起微小涟漪……”

90后符号艺术家单晓明的雕塑“生命之泉”展现了生命的循环和诞生的力量。摄影:袁宸桢

而宋三土的“宇宙花园”,它覆盖了医院的食堂区域,以宁静的蓝色调疗愈患者与医生的焦虑情绪。通过遮阳功能与艺术设计的结合,艺术家将公共空间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景观,把医院转化成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治愈场域。与此同时,食堂旁边设置的倪志奇“椅子”项目,也专为医护人员提供短暂休憩的机会,致力于缓解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

宋三土的“宇宙花园”。摄影:陈钧

艺术家陈彧君参展的三幅作品

参展艺术家陈彧君说,"医院作为承载生命叙事的特殊场域,更是多重社会关系的容器。我在瑞金医院周边十余年的生活经验,与此次作为艺术创作者重访时的认知形成了微妙互文。"他强调社会性艺术实践的当代转向:"当医疗机构主动开辟医疗空间的艺展可能性,这恰是艺术家参与社会共建的理想切口。"

患者少焦虑,医护受鼓舞

瑞金医院的破界之举,不仅是在审美层面探索艺术疗愈,还希望通过数据反馈进一步验证艺术对患者与医护人员心理的积极影响,患者减少焦虑,医护人员感受到鼓舞,医患关系得到润化和改善。展览过程中,一个消化道肿瘤大楼的保安曾提到,每次被病患责骂后,他都会站在艺术展区前,观看色彩温柔的绘画作品,以舒缓心情。这些意料之外的反馈为项目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祝羽捷在留英期间,曾了解到英国有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艺术健康计划(NHS Arts for Health Programmes),包括曼彻斯特大学附属医院等都加入了这个计划,覆盖音乐治疗、医护人员减压艺术课程等,举办如“病房之声”、“画廊进走廊”等项目,鼓励患者与医护共创。祝羽捷说,中国的公共艺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而瑞金医院院方对公共艺术的开放态度,使这次展览成为可能。

瑞金医院,摄影:袁宸桢

在瑞金医院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宁光院士:美好来自心底》一文中,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以医学人文视角对"善爱共生"艺术展作出阐释,这场由瑞金医院联合艺术家们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以艺术为媒介,重新定义医疗空间的人文边界,让“善爱”与“共生”成为治愈生命的双重药引。“艺术和医术确实是相通的。”正如宁光在展览开幕致辞中所说的,医学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外科医生以绘画规划手术路径,内科医生以逻辑书写生命篇章。艺术家与医生是“有缘之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念,所有追求人类健康与美好心灵终将相遇,所有构建善爱与共生的纽带终将相连。

瑞金医院“善爱共生”展览开幕现场,医生们与嘉宾合影

赞(0) 打赏
欢迎转载分享:产业地网 » 艺术与医学的对话,瑞金医院办了一个展览网友怎么看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产业地网

在线报修网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