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热门的话题,就是关于 宋太宗学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几个相关介绍 宋太宗学书的解答,还有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的相关问题,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宋太宗学书翻译
【原文】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试着帮翻译下:
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的时候,有位叫王著的人爱好王羲之书法,并深得王体精髓,在翰林院当侍书。太宗皇帝处理政事之余,注重练书法,曾多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评价太宗的书法还需练习,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一次,又拿了写好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太宗皇帝的书法越来越好,写的精妙绝伦,超越之前的所有皇帝,人们都说这是王著勉励他的结果。
宋太宗学书:王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看出
王著是一个要求严格、循循善教的人。老是说太宗书法不是很好。从太宗学书中我们认识到:不管学习什么技艺,要想取得成效,就不能自得自满,而要精益求精。
《太宗好书》文言文解释
1. 《太宗好书》本文的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2. 《太宗好书》本文的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3. 太宗学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4.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5. 李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6. 太宗学书的译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译文: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7.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
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
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太宗好书文言文阅读
1. 太宗学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2. 《太宗好书》本文的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3.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4.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
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
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5. 阅读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⑨益:得益。 [编辑本段]译文: 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还是像原来一样。有人询问为什么呢,王著说“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益于王著的劝戒。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6. 《太宗好书》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么样的帝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早年】唐太宗于开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炀帝大业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
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
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
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
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 *** 机构。
【玄武门之变】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
宰相裴寂、谋士王圭、魏征、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
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来高祖让位,他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
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贞观之治】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
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
谥号为“文皇帝”。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
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修改历史疑云】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
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7. 谏太宗十思书全文翻译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出处: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
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号码:400-966-8255(家电维修号码分享)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8. 李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宋太宗学书待书翰林什么意思
“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获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从宋太宗学书中你领悟到怎样道理?
要不断的努力学习,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这样才能成为有才之人
感谢您的关注本站,以上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相关的信息和 宋太宗学书的资料或许对你有用,你可以参考一下!